你的原生家庭是怎么影響你的
你是在療愈這份創(chuàng)傷
還是逃避成長的責任
成年后的我們
已為人父母的我們
要為自己負責
原生家庭欠你的
你得自己找回來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,也都會或多或少的,在原生家庭里受傷。
這些沒有療愈的創(chuàng)傷,如果我們沒有發(fā)現(xiàn)和糾正,就會一直復制給下一代。
美國著名“家庭治療大師”薩提亞認為:
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,而這種聯(lián)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。
當我們學習了一些療愈的知識之后,就會很容易把問題都歸結在“原生家庭”上,認為都是父母的錯,都是父母造成的。
但是,指責和抱怨,永遠無法解決問題。
而如今也作為父母的你,一定要記得:你現(xiàn)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!
你在重新創(chuàng)造一個文化,給孩子一個榜樣。
過去不對的事情,不要持續(xù)下去;過去好的經驗,要把它傳承下去。
你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家庭幸福。
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,有爸爸媽媽,也許還有兄弟姐妹。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后,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,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。在原生家庭中發(fā)生的事情,一些記得的和不記得的事情,哪個對你的影響比較大呢?人好比一臺運行良好的電腦,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界面是我們需要看到的界面,但決定呈現(xiàn)這些界面的程序卻隱藏在電腦編好的程序中。我們深受一些看不見的程序驅使,而表現(xiàn)出現(xiàn)在的行為。人際互動中,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仿照,自己在原生家庭里無意識學到的一些行為,但有些時候也會反其道而行之。比如一對新婚夫妻,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,丈夫卻堅持要從中間捏。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,丈夫會說:“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,本來就不一樣?!?/span>比如:一對很相愛的新婚小夫妻。妻子來自于一個家教嚴格、親密度高的家庭。妻子新年陪丈夫回家,吃完年夜飯丈夫一家人四散離開,看電視的看電視,玩的玩,沒人主動招呼新媳婦。新媳婦一個人在飯桌邊面對滿目杯盤,感到十分受傷,而丈夫卻覺得不解。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時候,大年初一,一家人早起煮好餃子,穿戴整齊坐在桌前等著父母的新年祝福。而新女婿卻還在床上睡覺,妻子感到特沒面子,倍受傷害,匆匆把他叫下來,丈夫還是覺得不解。但其實,他們很相愛,只是家庭相處模式不同,學習到的也就不同。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、痛苦的經驗感受,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的重大決定。比如一個非常漂亮、品學皆優(yōu)的女孩子,找對象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,相處一段時間,覺得不合適而又分手。原來,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,母親為了養(yǎng)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。有一天晚上,母親還在工作,她一個人回家,看到漆黑的房間,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沒有。這種孤獨凄傷的感受如此刻骨銘心。從此她做了一個決定,絕不要被人拋棄。所以她找對象的時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(yōu)秀的男孩子。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“隱形的內在誓言”,常在當事人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。只是到后來,當你的人生環(huán)境改變時,過去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(huán)境里,反而變成了阻礙。當夫妻兩人的內在誓言正好相反時,可能會造成很多的問題,即“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的心理情結” 。夫妻關系,就像兩個戀人要在一個完全漆黑、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里跳一支探戈舞。若要能共譜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,我們必須學習了解自己的和對方的原生家庭,在漆黑的潛意識中為愛點燃一盞燈。生命中,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與某些特定的人發(fā)生或愛或恨的關系。潛意識中借著和他們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過程,得到第二次機會。去療愈過去的心理創(chuàng)傷,彌補遺憾,滿足童年對自己特別重要卻未能得償所愿的心理需求。你的“內在誓言”,或一個強烈的經驗感受,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是什么?
你沒有辦法使風不吹,但你可以調整風帆,讓船到達目的地。最沒有影響力的人,往往是那些絕對不接受別人影響的人。過去原生家庭中發(fā)生的一些事情,你不需要負責任。但是,從今天開始,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,都要自己負責任。請記得:你現(xiàn)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!你在重新創(chuàng)造一個文化。過去不對的事情,不要持續(xù)下去;過去好的經驗,要把它傳承下去。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,就是欣賞并推崇孩子的爸爸。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,一半來自母親,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,等于無意識里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。然而,夫妻能夠一同生活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不是每對夫妻都能白頭偕老。因此夫妻離異時,重點是當夫妻分開時,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面對?我們是否了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呢?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,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,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后,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。它們像心靈的食物,若是得不到,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。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,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。只有透過做相同的事,孩子才可以感覺“我們是一起的”,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。因此,孩子不會去管所做的內容是什么,有時甚至是觸法也不管,因為強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饑餓時只要能吃飽就行。因此,我們要了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,也就是他必須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接,這樣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需求。例如,媽媽常說爸爸不好、不認同爸爸,孩子為了能和爸爸連接,會采取強烈的方式,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發(fā)生相同的事。但因為這不被媽媽允許,所以孩子表面上會聽媽媽,然而私底下會像爸爸,甚至在潛意識里跟隨著爸爸的命運而不自知。當我們否定自己的先生或太太時,我們正在給孩子什么樣的信息呢?這樣的孩子長大后肯定會出現(xiàn)這些行為:懶惰、不負責、愛嘮叨、不顧家。為什么?因為他心里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接,但有關他爸爸媽媽的信息全是負面信息。他只能跟這些信息連接,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。不要自欺欺人了,孩子的感覺無比敏銳,就算表面上沒說,如果你心中有這些信息,一定會在無意識里顯露出來,而你的孩子一定會感受到。當夫妻因為對方的行為而否定另一方身為父母的身份,孩子就會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為模式。既然與父母連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,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來滿足孩子連接父母的需求。不只是稱贊孩子,重點是稱贊孩子“像爸爸”“像媽媽”的地方。透過這種方式,孩子會朝好的信息方向與爸媽連接,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。要尊重另一半是也孩子的父母,并允許孩子和對方連接:當孩子連接的渴望被允許了,就不會那么強烈地在暗地里連接那些被否認的缺點。尤其是離婚的父母若能這樣做,孩子必能有好的發(fā)展。他們會學到大人有時候會吵架,夫妻有可能會分開,但是他們卻能承認彼此的位置,也承認對方的父母身份。因此請記住,千萬不要因為另一半的行為,否定他們是孩子父母的身份。因為事實不會因為隱瞞而改變,否認或隱瞞只會令孩子在無意識里被否認。祝福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幸福、擁有健康和順的關系,共同創(chuàng)造一個幸福、美滿的環(huán)境,培養(yǎng)出優(yōu)秀的孩子!青少年心理、婚姻感情、人際關系、與職場心理、焦慮、抑郁、強迫、睡眠障礙等咨詢
咨詢預約:138-7330-8666
株洲中心醫(yī)院店(財富湘江第5期3棟3樓312室)
株洲荷塘店(紅旗廣場往南800米 荷塘觀邸1棟)
湘潭二醫(yī)院店(虹橋大廈一單元201)
懷化沅陵店(沅陵縣北寺路自來水公司隔壁)
長沙東塘店(興威新嘉園25樓2512室